发布时间:2025-09-19 来源:《国企》 作者:杨小兵 责任编辑:张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淮安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要求,“保持好势头、提升贡献度”推进落实力度,以不漂移、不飘然、不漂浮的工作作风,深化国有平台企业改革的一系列举措。2025年将是国有平台企业新一轮“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国有平台企业改革已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阶段。笔者作为县区级国有平台企业(下称国企)改革的责任人,正按照市区两级党委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改革工作,在国企改革推进实践中,也有所思考。
一、国企改革背景
国企是受政府出资人委托履行国有资产管理、对外合作经营、重点项目建设、融投资等方面职责的法人组织。她的建立和成长,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于促进经济改革发展、推进政企高效协同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高质跨越发展,在一些县区级地方国企表现为不相适应的“三多三弱”现象,即经营审批流程增多,承担政府公益类事务增多,机关化日常管理增多;专业化、精英化的人才队伍趋弱,追求市场化经济效益的发展观念趋弱,现代企业的市场主体综合管理素质和资源竞争趋弱。结合国企自身发展状况,特别是近年市委市政府对国企发展的要求,实施国企改革,赋予国企新活力、新动力,已势在必行。
二、国企改革的实施路径和方法
党建引领统改革。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国企改革应该在上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围绕改革一张图,执行一条线的步调开展,要在市委区委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实施国企改革。其次,要坚持党委全过程把控的总基调。坚持党委决策,董事会研究制订方法和制度、经营层实施推进的思路,用党建思维贯穿改革全程,改革前,党委会研究方案、统一思想、建立责任体系;改革中,党委会听取推进情况汇报,各级党组织重抓改革成果运用,协调解决过程中的卡点和障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后,党委会听取董事会、经营层的总结报告,提炼改革经验,进一步丰富改革成果。不断发挥党在国企改革全程中的领导作用,使得改革工作始终遵循正确方向、集体领导、全程参与的基本原则。
查摆问题促改革。用发展和辩证的思维指导国企改革是科学治企之举。要辩证的看待改革指标、统一划线、评级表彰等问题,辩证的看待裁员的多和少、薪酬的高和低、主业的强和弱问题。每家国企都有不同的历史特征、短板因素、发展障碍,在改革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不尽相同。如历史较久的国企,要突出人员和企业精简整合为重点的改革,成立时间短的企业则不然;如处于主业扩张期的国企,可能要突出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方面的重点改革,处于主业稳定或颈缩期的企业则不然。在国企改革中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有的放矢。
聚焦效益抓改革。国企改革需要推行全面改革,改革既抓点又抓面,但我们在面上改革的同时,还应该突出主要领域的改革。一要聚焦主业抓改革,扎实开展国企战略规划和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调研编制,依照国资管理部门明确的国企主业定位要求,强化国企主业的人、财、物、资源的改革创新工作,抓好主业职能企业班子建设、分配制度、目标体系、合作经营等领域改革,确保改革重心方向不偏。二要聚焦短板抓改革,针对国企发展和市场化竞争方面表现出的薄弱要素,开展精准改革,有的企业历史包袱重,就要针对资产、人事等方面改革;有的企业业绩弱,就要针对靠大引强,兼并收购、战略合作等实施活血输能改革;有的国企干部梯次不合理,人才专业不匹配等,就要重抓干部人事、人才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三要聚焦风险抓改革,国企开展经营活动,就要面对市场风险。通过改革筑牢风险防范墙,守好国企运营底线,通过改革严肃管控围猎腐败风险,就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链条,实施防范风险的补链强链改革,在尽职调查、专家评估、法务财务评审、合同谈判备忘、董事会议事决策、上级指导评审等环节开展风险漏洞评估,并有的放矢开展改革。在制度创新方面深化改革,针对项目第三方服务、工程变更、融资产品及成本管控等风险,在机制完善等方面深化改革。确保企业发展的红线守牢,高压线严控。
借鉴经验推改革。国企改革涉及领域多,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哲理,学习兄弟同仁、上级企业、外地企业的改革成功案例,有利于缩短改革探索期、回避改革短板和收获更高层级改革成果,推行借鉴成功案例运用时,避免拿来主义、照搬照抄的弊端和负面影响,还要坚持科学有效的方法,去伪存真,扬长避短。
保持稳定惠改革。改革往往触及利益,引发争议和信访问题,国企改革进程中,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方案,多层级召开干部职工大会,听取不同意见,统一思想,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坚持全员参与,贯彻先上后下的原则,要求干部职工做到的,国企领导要首先践行,以上率下,职工群众才心悦诚服,这一条是推进国企改革的根本。
三、国企改革的要素支撑
推进国企改革,光靠企业自身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外部环境支持,方能走深走实。
顶层设计和领导重视是前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和县区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国企改革工作,先后出台淮安市国企改革实施方案,针对总部机构优化,重塑实体化企业架构,推进集团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推动薪酬绩效改革等“四个基本面”和压降子公司数量、降低融资成本、亏损企业扭亏为盈等“十项重点工作”,做好顶层设计文章。市区领导多次考察调研国企工作,为改革推进工作把脉问诊,为国企保持旺盛活力和接续潜力提供领导力支持。
各级管理主体要素适应性改革是动力。在国企改革和实体化经营推进方面,各级国资管理部门和行政管理单位,在以下方面给予适应性改革。一是精简国企的外部决策流程,二是推进国企去行政机关化事务,三是逐步赋予国企人才和市场活动自主权,四是限制干预国企的市场化经营活动的条件,五是公共经营性项目资源为国企多赋能。在国企满血经营和市场主体完善方面贡献营商环境动力。
近年来,笔者见证了国企改革的实践,国企改革应始终坚持“国企姓国,核心向党”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系统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统一。通过战略性业务重组、市场化机制建设和精细化运营管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传统平台公司完全可以实现向市场化企业的成功转型,完全可以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共挑大梁”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融合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党委书记 董事长)
-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企网或《国企》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