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9 来源:《国企》 责任编辑:张尧
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后勤保障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保障功能,成为提升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关键因素,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后勤保障职能实际运行中面临着三重结构性矛盾(服务标准单一化与员工需求个性化之间的矛盾,需求被动响应模式与主动服务要求之间的矛盾,后勤部门辅助性定位与企业治理现代化体系中战略支撑角色要求之间的矛盾等),严重制约了后勤服务效能的提升。因此,如何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后勤服务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服务转型,成为后勤党支部党业融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某国有企业后勤党支部“匠心后勤”品牌创建为案例,通过品牌内涵定位、机制体系构建、团队能力锻造、协同合力凝聚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党建引领下后勤服务从基础保障到品质服务的转型路径,创新性提出了“目标—机制—支撑”三维联动模型,为国有企业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员工服务评价。
01
品牌内涵定位:
以“匠心”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构建
后勤保障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服务效能直接影响员工的幸福指数与企业凝聚力水平。对此,可通过党建引领实现服务能级跃升,聚焦品牌内涵定位,从理论框架、价值定位、实施要素三方面入手,为构建完善的价值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论框架。创新构建“双螺旋”理论模型,从党建维度和业务维度出发,全面剖析“匠心后勤”品牌建设的内在逻辑。党建维度聚焦政治引领、文化渗透、品牌塑造;业务维度则着力标准建设、流程优化、效能提升。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后勤服务的转型升级。
价值定位。聚焦后勤业务的核心本质——“保障民生,守护资产”,部门的价值主张是为企业及员工提供安全、稳定的后勤服务保障。实现此目标的核心要素在于人。后勤团队成员需展现出稳定可靠的专业能力,以驱动后勤业务机制的高效运转,确保工作成果的高品质呈现。因此,“匠心后勤”品牌确立“安全保障为基、品质体验为要”的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以“员工吃得放心、用着舒心、住着安心”为工作初心,将服务场景拓展至员工工作生活的全周期,突破传统后勤“被动响应”模式,形成“主动感知、精准对接”的服务新范式,解决传统后勤“服务单一化、响应被动化”的痛点;另一方面,通过“精心、精细、精益”的理念渗透,以“匠心”打磨团队,推动后勤服务从“功能性保障”向“价值型支撑”转变,以此支撑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企业凝聚力的企业软实力构建。
实施要素。构建三位一体支撑体系。一是团队专业能力打造。成员须具备“稳定可靠的专业能力”,通过高效的业务机制保障服务的持续性。二是全链条品质管控。以“高品质成果”为导向,将“三精”理念贯穿于“医、食、住、行及环境治理”各环节,形成“专业能力驱动+品质成果呈现”的闭环。三是品牌理念渗透。通过创建融合党建设计语言与业务符号的品牌LOGO,将抽象党建要求转化为具体服务场景符号,使“匠心”理念从概念走向具象,实现“党建与业务”的符号化统一。“专业能力”是刚性要求。“匠心”不仅是服务态度的标尺,而且是业务品质的底线。通过依托专业能力、品质管控、党建渗透三个维度的协同作用,推动支部业务与品牌理念同频共振。
02
机制体系构建:
战略落地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为避免支部品牌“悬空化”,后勤党支部构建“目标牵引—机制落地—支撑保障”的闭环体系,以目标为导向分解责任、以机制为载体推动落地、以支撑为保障强化实效,将“匠心” 理念转化为可执行、可评估的工作标准,实现“保障力”向“生产力”的转化。
绩效联动机制:激活内生动力的责任传导。立足后勤保障职能,以“干部履职承诺书+员工绩效计划书”为载体,建立“公司—部门—员工”三级绩效指标体系,将“组织目标与个人责任”深度绑定,实现目标分解与责任传导无缝衔接。为强化员工工作质效,部门通过绩效奖金二次分配强化“业绩与激励”关联性,将“岗位履职+业绩贡献”与激励直接挂钩,让主动提高服务水平成为共识。配套开展月度工作复盘,强化优秀经验分享,通过标杆示范传递“匠心”标准,进一步形成“目标分解—责任落实—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学习成长机制:培育“匠心土壤”的能力提升体系。为解决 “岗位能力与服务需求脱节” 的矛盾,构建了“微课学习”与“创新分享”的员工成长平台。整合业务需求与员工发展诉求,打破传统培训模式,结合“岗位练兵”,通过碎片化学习填补能力短板,提高团队对话能力与协作效率。聚焦岗位微改进、微创新,每月组织 “创新亮点分享会”,鼓励员工从日常工作中挖掘价值点、改进点,在总结复盘中实现个人能力与工作质效的双向提升,使创新从 “少数人推动”变为“全员参与”。为保障实效,配套薪点激励构建“学习—实践—成长”的正向循环,使“精益求精”从要求变为自觉。
党业融合机制:紧扣发展主题的业务引领路径。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开创性设计“政治理论学习—业务主题转化—实践路径设计”的融合模型。2022年围绕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聚焦“转作风、强基础、提效能”,开展“标准化体系建设+服务流程优化”。2023年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强调“全员经营、全面提升”,推进“成本管控创新+服务品质升级”。2024年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强基础、抓执行、谋突破”为目标,实施“制度漏洞排查+数字化工具应用”。2025年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突出“创新突破、执行有效”,推动“流程回头看+效能评估”。通过这种“理论学习与业务实践”的精准对接,以“主题活动载体”确保党建工作不脱节、业务发展不偏航,品牌建设始终与党的要求同频、与企业发展同步。

后勤业务交流活动。
03
团队能力升级:
匠心服务的专业化支撑
团队能力是“匠心”的载体。通过制度规范筑牢基础、服务细节传递温度、技术工具提升效能,实现 “岗位胜任”向“岗位精通”和“被动服务”向“主动创造”转型,将“精益求精”理念转化为团队行动自觉。
内练内功:筑牢管理根基。针对“管理碎片化、执行弹性大”的问题,聚焦核心业务,后勤党支部通过Aris流程建模、标准化作业程序等方法,构建了“制度—流程—岗位SOP”的三级制度框架,让每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以作业标准化提升管理穿透力。同时,推行“沉浸式能力提升”计划,鼓励引导员工立足岗位深耕细作。如后勤采购岗钻研物资比质比价、物业岗学习绿植养护知识、医疗岗补充心理健康知识等等。“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能力提升模式,融合“岗位成才”培育路径与“专业能力迭代”要求,将“匠心”融入每一项具体工作。
外优服务:以服务温度传递“匠心”。为破解“服务单一化、体验感不足”的困境,后勤党支部从细微处提升服务体验,坚持“品质+关怀”双管齐下。食堂推出了“餐桌二维码即时反馈”“新品美食品鉴会”和“特殊饮食套餐”等,员工用餐满意度持续超过95%。办公环境升级中,将办公桌板材更新至环保等级标准以保障健康,自主设计改造门禁,既提升了通行效率,又保证了节能降耗效果。通过“满意度调查、线上线下需求收集、服务群互动”等方式,建立“需求收集—方案设计— 落地反馈”闭环,将服务改进与“问需于民”紧密挂钩,让服务始终与员工期待同频。
数智赋能:推动业务实效升级。为打破“信息壁垒、响应滞后”的瓶颈,构建了“移动后勤平台 + 数据赋能服务”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平台以“任务化管理、数据化过程、常态化反馈”为原则,整合业务管理、服务监督、运营支持功能,打造“安全、便捷、高效、智慧”的数字化服务载体,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员工少跑腿”。建立业务数据分析框架,通过平台数据共享与深度挖掘,为资产管理、成本管控、服务优化等决策提供依据。通过统一“数据驱动管理”模式与“智慧后勤”建设方向,推动后勤管理从“经验判断”向“科学决策”转型。
04
协同生态建设:
品牌价值的持续释放
“匠心后勤”打破了后勤党支部“单打独斗”的局限,通过“融合共建、压力传导”协同整合内外部资源、聚合专长形成系统合力,汇聚品牌建设的强大动力。
融合共建:拓宽“匠心”视野。联动内外部党支部开展联学共建,实现了“技能提升与管理改进”的双丰收。共建内容对接业务需求,聚焦“实效转化”,策划业务交流、服务对标、技能比武等活动,通过“共建—转化—提升”的模式,将先进经验转化为实际举措,实现从“理论学习”延伸至“实操对标”,使共建成效真正落地为服务质效的提升。
压力传导:聚合各方专长。为破解“协同壁垒”,建立“标准共定—交叉学习—监督约束”的责任传导机制,确保“匠心”标准贯穿全链条。推动支部与各业务关联方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探讨制定作业程序,明确管理标准,细化考核指标,开展交叉学习、实施管理审计,融合 “多方协同” 思路,促进专业能力互补,形成“衣食住行,携手同行”的工作合力,让“匠心”从单个团队的追求升级为整个后勤系统的共识。
党建品牌建设需要实现从理念符号到制度体系的完整转化。通过价值定位明确方向标、机制创新构建传动轴、能力建设锻造动力源、协同联动形成生态圈,最终实现政治优势与服务效能的乘数效应。“匠心后勤”品牌建设的实践表明,高质量党建能够有效激发后勤服务的战略价值,为国有企业党业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企网或《国企》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