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2 来源:《国企》 责任编辑:张尧
党建品牌是企业党组织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良好形象与示范效应的工作模式,是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与企业发展战略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打造特色党建品牌,既能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提升党员的责任意识与创新能力,又能凝聚职工的向心力与战斗力,为企业应对挑战、突破瓶颈、实现升级提供政治保障与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01
党建品牌建设赋能企业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
以品牌化标准规范党组织建设,是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应对复杂市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强化党组织核心引领的“定盘星”。党组织的核心引领是企业把握正确方向、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关键。党建品牌作为党组织工作的“名片”,将党的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与企业经营理念、发展目标相结合,形成辨识度高、影响力强的工作模式,让党组织引领作用更具体、鲜活、深入人心。例如,广西糖业集团防城精制糖有限公司打造“党建引领促发展”党建品牌,建立“党委抓战略、支部抓落实、党员抓攻坚”的三级联动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企业战略制定、项目推进、风险防控全过程,确保企业在产业升级中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同时,通过“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活动,让党员在关键岗位、重点任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职工形成干事创业氛围,强化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号召力。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催化剂”。党建品牌建设通过搭建“党建+创新”融合平台,将党员创新热情与企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管理优化等任务结合,有效破解创新瓶颈。例如,广西糖业集团防城精制糖有限公司依托“五好车间”建设,发挥“检修突击队”“技改攻关小组”“生产管理优化组”等“党建+”工作小组效能。2024年,技改攻关小组关键项目推进5项、完成3项,实现降本增效约272万元。生化池与净化站自动化升级、原糖仓改造等项目成效显著;检修突击队虽因计划调整仅完成3项立项,仍实现降本增效约39万元,保障生产设备稳定;生产管理优化组完成3项任务,完善制度、强化现场管理、优化岗位配置,降本增效约132万元。三个小组共计降本增效427万元,通过党建引领,全面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提升了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实现了党建与生产深度融合。
推动融合新质生产力的“黏合剂”。党建品牌建设通过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资源优势、凝聚人才力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黏合剂”。党建品牌依托党组织组织网络,整合企业内部技术、生产、营销等部门资源,以及外部政府、高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党建+产业链”“党建+人才链”的协同机制,促进要素高效流动与优化组合,为新质生产力融合奠定基础。
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加分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品牌形象与社会信誉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党建品牌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与政治担当的体现,能提升企业社会认可度与市场美誉度,成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优势。例如,广西糖业集团防城精制糖有限公司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帮扶”模式,以民族团结之责赋能乡村振兴,将统战工作成效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通过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元宵游园活动、“广西三月三”主题活动,与防城区那农村党支部联合开展“加强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等,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提升了企业的社会认可度,增强了市场竞争软实力。
02
党建品牌建设赋能
企业高质量发展
党建品牌建设不能 “空对空”,必须紧扣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找到“党建引领”与“业务发展”的结合点,形成可落地、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通过精准定位、深度融合、创新载体与长效保障,让党建品牌真正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 “红色引擎”。
精准定位:立足企业实际,打造特色品牌。企业要结合行业属性、业务优势、发展战略与职工特点,找准党建品牌与企业发展的结合点,打造独特、有辨识度的品牌。不同行业的企业发展需求不同,党建品牌应体现行业特色。制造业企业可打造“党建+质量提升”“党建+安全生产”品牌,聚焦产品质量与生产安全;服务业企业可打造“党建+优质服务”“党建+客户满意”品牌,提升服务水平与客户体验;科技企业可打造“党建+科创攻坚”“党建+人才培育”品牌,助力技术创新与人才成长。
深度融合:推动党建品牌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实现党建品牌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是党建品牌建设的核心目标。企业需建立“党建引领业务、业务检验党建”的融合机制,让党建品牌成为业务发展的“助力器”。
将党建品牌建设目标纳入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党组织会议审议重大战略决策,确保品牌建设与战略方向一致。例如,企业制定产业升级、市场拓展战略时,明确党建品牌支撑作用,以“党建+产业链”推动产业链整合,以“党建+市场攻坚”助力市场开拓。
任务层面融合。将党建品牌活动与企业重点任务、难点工作结合,组建“党员突击队”“党员攻关组”,让党员在业务一线发挥先锋作用。如推进技术革新时,通过“党建+科创”品牌开展攻关;应对市场竞争时,通过“党建+营销”品牌开展市场调研、客户维护。
考核层面融合。建立“双考核、双挂钩”机制,将党建品牌建设成效(如党员创新成果、业务指标提升、职工满意度等)纳入党组织考核与党员干部绩效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晋升任用挂钩,确保品牌建设落地见效。
创新载体:运用新方法、新平台丰富品牌形式。新媒体时代,企业要创新党建品牌载体,运用新方法、新平台提升品牌吸引力与影响力。
创新活动形式。突破“开会、学习”传统模式,开展体验式、互动式、实践式活动。如开展“红色研学”,组织党员到革命圣地、先进企业学习;开展“党建+技能比武”,以竞赛提升职工业务能力。
搭建融合平台。建立“党建+”平台,推动党建与业务、文化、人才等领域深度融合。如搭建“党建+产学研”平台,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研发技术;搭建“党建+文化”平台,举办企业文化节、职工艺术节,融合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
完善机制:构建党建品牌建设的长效保障体系。健全机制是党建品牌建设持续推进的保障。企业要从组织、考核、激励三个维度,构建长效保障体系。
完善组织机制。成立由企业党委负责人牵头的党建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配合、党员积极参与”的格局。
完善考核机制。制定科学考核指标体系,既包含“活动次数、参与人数、宣传报道”等量化指标,又涵盖“品牌影响力、业务贡献度、职工满意度、社会认可度”等质性指标。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表彰在品牌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党组织、党员与职工。如设立“党建品牌建设先进党组织”“党员先锋岗”等荣誉,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将品牌建设成果与党员晋升、职工绩效、职业发展挂钩,激发全员参与热情。
通过党建品牌建设,企业能强化党组织引领、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融合、提升市场竞争力。企业要持续加强党建品牌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升品牌的质量与影响力,让党建品牌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企网或《国企》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