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微案例】绿色建材公司:瞄准玄武岩纤维 布局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

发布时间:2025-07-16 来源:《国企》 点击数: 责任编辑:张尧

分享到:

近年来,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部署,审时度势、前瞻谋划,擘画了打造高质量发展“四新”能建的宏大图景,“十四五”期间整体发展格局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变化。


为深入贯彻中国能建2025年工作会暨一届五次职代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战略认同、坚定战略自信,凝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强大合力,中国能建推出【改革微案例】系列报道,坚持“大主题、小切口”,重点报道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抓好战略落地与转化的创新实践、典型经验和亮点成绩,供各单位学习借鉴和复制推广。今天与您分享第十期案例《绿色建材公司:瞄准玄武岩纤维 布局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


绿色建材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中国能建《若干意见》、“1466”和“四新”能建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突破,瞄准玄武岩纤维这一国家战略材料,布局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为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提供强力支撑。


院士引领+双平台驱动

技术化突破壁垒

双院士工作站签约。为聚焦玄武岩纤维研发,绿色建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联盟、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刘孝波签约,在新疆设立院士工作站。


工作站围绕玄武岩纤维制备工艺优化、绿色制造技术攻关及多场景应用(如风电、光伏、储能等),重点突破大型池窑制备、超细纤维等多项难题。同时,创新引入AI+材料结构模型计算范式,加速研发进程,推动产学研协同与国际合作。


双省级平台落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持下,“兵团玄武岩纤维产业研究院”与“兵团玄武岩纤维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两大省级平台快速获批。平台聚焦年产20万吨矿物纤维产业园项目,建设配方数据中心、性能检测中心、应用开发中心及产业孵化中心。


面对资源储备、技术上的挑战,绿色建材公司建立由张联盟、刘孝波、黎俊、杨伟组成的国家级专家团队和以无机非金属及复合材料行业权威专家蒋洋为首的领军团队,并与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四川帕沃可、武汉理工大学、秦皇岛玻璃研究设计院等合作伙伴一起,全力改进和攻克大型池窑拉丝技术、复合加热技术、表面改性技术等难题,打造玄武岩纤维现代制造全产业链生态系统。


剑指全球最大生产基地

产业化推进发展

3月25日,新疆新材料公司8台玄武岩纤维试验用坩埚窑成功点火,标志着产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试验线采用智能温控系统(温度波动±1℃)与绿色工艺,重点攻关纤维成型、表面改性等技术难题。通过试验线建设,加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化经验,推动玄武岩纤维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根据规划,绿色建材公司将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2400孔大漏板池窑拉丝生产线,单线产能突破2万吨/年,成本较传统工艺下降30%。项目包括7万吨矿石均质化生产线、2条纤维池窑线及制品生产线,计划2026年投产,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玄武岩纤维生产基地。


新疆阿拉尔项目不仅是践行“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践,更是通过资源就地转化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


多领域场景落地

差异化赋能应用

新能源领域的突破性应用。玄武岩纤维耐腐蚀、轻量化特性,是海上风电支架、压气储能管道的理想材料。绿色建材公司与松原氢能产业园合作,规模化应用玄武岩纤维光伏支架;联合数科集团研发耐腐蚀高压储罐,解决传统材料寿命短痛点,有效支撑中国能建海上风电、海上光伏、压气储能等大型新能源项目。


新基建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在国家战略工程方面,以玄武岩纤维为代表的复合材料由于具备耐腐蚀、高模量、防火抗冻、耐冲击等性能,将成为调水等重大工程以及氢氨醇长距离输运管道的关键材料。在房建方面,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可用在高层建筑的防火隔热,大型装置的保温防火材料,在提升建筑生命周期经济性方面创造重要价值,形成与中国能建基建业务上下游的全面契合。在交通基建中,纤维增强沥青可延长路面寿命,有效降低道路养护成本。


新产业领域的战略布局。在低空经济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利用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可使结构减重、强度提升,增加续航里程,而成本远低于价格高昂的碳纤维。在国防领域,玄武岩织物涂覆红外吸收涂层,可应用于热隐形防护。在海洋工程中,浮性鱼礁与抗风浪网箱已逐步推广,凸显材料优势。在电气应用方面,玄武岩在绝缘上的独特应用优势,能为中国能建各类火电、风电、水电、核电等项目电气设备带来强大的差异化竞争力。


站在新的高度,绿色建材公司力争在“十五五”实现“三个领先”:技术领先,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市场领先,在国内高性能矿物纤维及复合材料市场具有领先的占有率;品牌领先,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特色新材料开发商、供应商,以特色新材料全面赋能中国能建“四新”业务。


国企网-《国企》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企网或《国企》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