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一青: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4-03-11 点击数: 来源:中国网 作者:张歆 责任编辑:张尧

分享到:

新质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居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凸显中国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视和迫切感。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阶段。这一重大转型的实现,依赖于与新发展阶段紧密契合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的提升,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的活力。


在传统生产力的框架下,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模式,这种以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主的发展方式,虽然促使中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环保问题。相较之下,新质生产力则强调以创新驱动为核心,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倡导协调发展,以应对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绿色发展,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开放发展,加强国内外市场联动;以及实现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新质生产力的这些核心理念,不仅与中国的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也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


深化区域一体化战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稳固的经济基石来支撑。深度利用区域一体化战略,诸如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框架,并以区域龙头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和深圳作为合作中心,强化与邻近城市的合作,整合全区的金融资本、科技创新、文化教育资源等要素。促进区域间深度融合,构建统一大市场,协调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生态保护,共同塑造一个开放、包容且充满活力的经济发展环境。


深化区域一体化战略,不仅有助于各地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还能增强整体经济和科技实力,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支撑。


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在新发展阶段所追求的高水平开放,无疑是一种制度型的开放,它涉及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多个层面的全方位顶层设计。这种开放策略旨在通过吸引全球创新成果在中国落地生根,以及引导全球先进优质的要素资源来华流转,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进而提升中国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从低要素成本优势向创新成果、新兴产业和高端人才需求的方向转变,制度型开放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尽管中国经济体量持续增长,多个城市和地区,如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在全球未来产的发展方面已经位列第一梯队,但仍面临着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和创新链等多方面的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制度型开放将逐渐发挥其独特的吸引力,促使更多国内外关键要素和创新成果,特别是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汇聚于中国,这不仅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还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建设创新人才高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才是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首先,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他们在各个领域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知识积累和实践探索,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其次,新质生产力的推广和应用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支持。他们能深入了解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化,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和普及。


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重心,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人才资源的激烈竞争。于中国而言,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他们不仅能建立广泛的国际联系与合作,还能激发和带动人才队伍的成长,积极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为了更有效地吸引海外人才来中国发展,培育国内高端人才,并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中国需要全方位打造国内外创新人才高地,提升开放创新生态的建设,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谢一青)


国企网-《国企》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企网或《国企》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