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2 来源:中国商报 责任编辑:张尧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等主要指标将如期完成,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低碳发展举世瞩目,我国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
韧性更强
王宏志在总结“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成就时表示:“‘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变化的国际国内能源形势,我们端牢能源饭碗,走出了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之路,为世界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十四五”是能源供应更足、韧性更强的5年。“十四五”前4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已达到“十三五”5年增量的1.5倍,预计5年新增用电量将超过欧盟的年度用电量。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的1/3,能源生产总量折合约50亿吨标准煤,占比超全球1/5,保障了能源供应“量足价稳”。王宏志表示。
不仅如此,“十四五”也是绿色低碳转型最快的五年。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风电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实现台阶式跃升发展,发展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风光发电年度新增装机进入了“亿千瓦级”规模,连续跨越了11个亿级台阶,合计装机由2020年的5.3亿千瓦增加到今年7月底的16.8亿千瓦,年均增速28%,占到“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0%。
同时,能源消费“逐绿前行”。据介绍,在全社会用电量中,每三度电就有一度绿电。在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预计将超额完成“十四五”确定的20%目标,煤炭占比每年减少一个百分点。
加快构建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走过了10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力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变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这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能源领域的关键落子和生动实践。
“十四五”以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跨越和突破性进展。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构建。我国逐步有序建立起一个品类多元、功能完善的电力市场。从空间上来看,有省内交易,也有省间交易;从时间上来看,有年度、月度交易,也有日内、实时交易;从交易品种来看,除了基本的电能量外,还有调峰、调频、备用这些辅助服务品种。
另一方面,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规则基本完备。据了解,国家能源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要求,构建了“1+6”基础规则体系。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各地市场规则碎片化、差异化的问题,打破了地方保护和省间壁垒,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电力市场的“度量衡”,保障了市场公开透明和公平竞争。
同时,电力市场规模实现“量质齐升”。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的10.7万亿千瓦时增长到23.8万亿千瓦时,翻了一倍还多。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从2020年的40%提升到连续4年稳定在60%以上,大致相当于我们用的每三度电里面就有两度是直接通过市场交易方式形成的。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继续用好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用更优配置、更高水平的电力供应,促进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排头兵,助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强化保障
能源发展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为强化民生用能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用能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国家能源局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日常能源保障。与此同时,我国还积极推进分布式新能源惠民开发利用。截至今年上半年,户用光伏装机约1.8亿千瓦,每年可以为农民增收约140亿元。加大边远地区大电网延伸力度,持续完善海岛等离网供电体系,努力打通民生用能“最后一公里”。
在满足民生用能之需方面,国家能源局全力应对能源供需形势和市场波动挑战,加强民生用电、用气、用油供应,满足用能需求。终端用能的电能替代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家用电器、电动交通工具等普及率越来越高,充电基础设施已覆盖98%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人们用能的便捷性持续提升。
另外,新模式新业态也在蓬勃发展,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发展驶入快车道,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加快推进,能源产业与工业、交通等领域加速融合,新领域新赛道持续涌现,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五年增长了将近30倍,相当于给新型电力系统配上了“巨型充电宝”。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过36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的产能超过全球的一半。
王宏志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等主要指标将如期完成。下一步,要全力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能源支撑。(依琰)
-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企网或《国企》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